Contact us


        學院辦公室:58908536

    學生工作辦公室:58909422

              58909423

研究生工作辦公室:58908212

MBA教育中心:58908589(招生咨詢)

       EEP教育中心:58902822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之一

2018-03-14  Clicks:

伟德客户端 高奇 1601060599 

中共中央黨校編寫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是一本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彙集起來的采訪實錄,共分為“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該書全方位、全視角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曆,這些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用真實的曆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曆練故事。讀這些感人的故事,是一次心靈上的沖擊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鳴和升華,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對表和看齊。總書記身上彰顯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需要每個人認真學習。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在那段知青歲月裡,田間地頭的一鋤一犁、掏心窩子的一言一行,構成了當代青年學生樹立正确人生觀、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是廣大青年黨員和同學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範本,我們作為當代青年學生都應當從中汲取營養,跟随青年習近平的足迹找尋青春無悔的法門。

非志無以成才。一個15歲的青年,突然從大城市來到小村莊,面對身體上、生活上的種種不适應,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沒有因為困難被打倒,沒有因為苦悶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農村生活、深切了解農民生活現狀後,立下了“為群衆做實事”的理想。因為有了這個“初心”,青年習近平克服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逐漸成長為梁家河的“好後生”。總書記後來回憶,“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标,充滿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這也是總書記反複告誡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唯有初衷不改,方能腳步不停。在這個有些“浮躁”“張揚”、充斥着“速成”“捷徑”的社會,總書記“下決心紮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面貌”的故事,就像夏日裡的一股清泉,甘甜明澈,解理想信念之渴。當前,青年人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要努力立起報國志,勤學向上,并且樹立“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生志向。

非學無以廣才。能力素質是經過不斷學習思考積澱形成的。知青雷平生回憶道:“有時候,我半夜醒來,發現近平還在看書,就問:近平,你怎麼還不睡呀?他總是說:再看一會兒。”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農村知青生活,白天勞動強度大,人已經很疲勞,每天吃得也不好,尤其是當上村支書後又要操心村子裡的事,但青年習近平總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總書記與青年學生座談時曾講過“三十裡借書,三十裡讨書”的故事,令人動容。在物質生活、信息獲取手段都已極大豐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有學習乏力、思維懶惰的壞習慣,對比總書記當年在生活清苦的條件下仍能自覺做到學習刻苦、思想艱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反思檢讨,看看學習上是否太過放松、思想上是否太過安逸,自覺重整行裝再出發。

非幹無以造才。梁家河原先是貧困村,青黃不接時全村就出去乞讨。青年習近平擔任村支書後,村子變得紅紅火火、一片生機,原因在于“實幹”。總書記當年帶領村民打淤地壩,修建沼氣池,打吃水井,開鐵業社,縫紉社,辦掃盲班,一心為民辦實事,就像村民王憲平評價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隊的這七年,是受苦受難的七年,是踏踏實實幹出來的七年”。人民群衆的由衷贊揚源于總書記真正把群衆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做耐心細緻的工作,完成艱巨複雜的任務,解決群衆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衆的幸福指數。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幹才能夢想成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标”,總書記心裡裝着千百個“梁家河”,挂念着千百萬的人民群衆,以躬身實踐的“實幹”精神,帶領我們國家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跨越。在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事業中,建設世界一流強國,同樣需要我們每一個青年人團結一心向前看,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體現在“能幹事”上,把目标鎖定在“幹成事”上,為實現強國目标不懈努力。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我被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所深深震撼了。經過我的反複思考和回味,我認為要從五個方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努力學習。

樹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标,充滿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無論是“黑幫子弟”的政治污蔑,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現實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種種不适應,都沒有讓青年習近平放棄最初的理想。從40年前走出窯洞、北上求學的那天起,“為群衆做實事”的理想信念就成為牽引青年習近平不斷奮進、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這足以啟示青年學生,隻有到艱苦環境中去,才能在實踐鍛煉中激發潛能、積累經驗,磨砺意志、增長才幹,打牢成長的根基,像當年的習近平總書記一樣,在基層曆練、積累,鑄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植根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七年知青歲月,青年習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為群衆做實事”的信念在此時悄然紮根。他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隻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愛民為民情懷孕育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他為什麼反複強調“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為什麼要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為什麼勉勵當代青年“讓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青年學生隻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國大地,奉獻于強國事業,才能做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鍛造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聽說,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幾裡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書,把羊放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休息時,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匮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始終“癡迷”讀書,即便身處困頓也沒有失去對知識的渴求,讀書成了他始終堅持的一種生活态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當前,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這對我們青年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學習新理論、掌握新知識,獲得将來可以報效國家的真本領。

培塑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陝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獲有兩點,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衆。在曆史親曆者口中,我們也總能聽到“近平是了解實際的”“插隊幾年讓他更加了解實際”等表述。青年習近平也給人們留下講問題“講得最實”“辦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這種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支撐他在陝北這塊紅土地上取到了父輩革命者締造的“真經”,完成了他最初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基層是沃土。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必須腳踏實地、抓住當下、紮根基層,在火熱的基層生活、壯闊的社會實踐中實現個人理想。

砥砺艱苦奮鬥的優秀品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七年陝北生活,青年習近平面對貧苦的農村生活,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闖過“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積累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實踐證明,隻要有樂于吃苦的勁頭,再苦的環境也能适應,再難的問題也能直面解決。回過頭來看,正是陝北這段艱苦的生活磨練,錘煉了習近平總書記堅忍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使他成為在艱難環境和曲折經曆中成長起來的黨的領袖。這啟示我們,經曆就是财富,苦難也是鍛煉,我們青年學生要勇于迎接挑戰,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從難從嚴從實踐出發,提高自身本領,早日成為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青年人。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這是李大钊對青年人的勉勵。今天的青年學生,時代性地站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曆史節點上,應當把黨的創新理論和領袖指引的方向作為人生指南,自覺校正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人生成長之路上行穩緻遠,走出一條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

全國政協委員艾平說:“七年知青經曆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曆史起點。”讀罷此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直觀地領會總書記系列講話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曆史地認識到确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全黨核心的重大意義,也更能讓我們年輕一代明白一個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長。我們一定要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時刻牢記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終生。

上一條:《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之二
下一條:伟德客户端“新型團支部”建設試點團支部民主評議會順利召開

Close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