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學院辦公室:58908536

    學生工作辦公室:58909422

              58909423

研究生工作辦公室:58908212

MBA教育中心:58908589(招生咨詢)

       EEP教育中心:58902822

劉紀鵬:“互聯網金融”專題點評

2017-06-13  Clicks:

2017-06-13人大經濟論壇

點評人:劉紀鵬,伟德客户端院長、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财政部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導師;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曾任天津、成都、南甯等市政府顧問,大陸企業到香港上市法律專家組成員等職;全國人大《證券法》、《國有資産法》、《期貨交易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修改組和起草組成員。

從世界範圍來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新金融得以成長起來的土壤。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在最近幾年内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态勢,這有賴于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金融抑制的削弱以及互聯網金融本身對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的激發。然而,以網絡借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頻發,引發了學術界和金融監管者的深入思考:如何構建新的監管理念和制度安排,以維護金融系統穩定?這裡,着重推選了三篇從不同視角研究互聯網金融的文章,以期探讨互聯網金融之病竈、尋求應對之策。

凡金融必監管。完善監管理念和舉措的前提是認識和甄别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風險特征。資金成本的變化是風險定價和管控機制有效性的指示器。胡濱等的《網絡借貸的風險及應對之策:基于信用利差的分析》和何啟志、彭明生的《基于互聯網金融的網貸利率特征研究》均以利率為抓手,考察以網絡借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其結論相一緻,可謂“找出病竈”。這兩篇文章又為武長海的《論互聯網背景下金融業監管理念的重構——兼論政府在金融業監管中的職能與定位》一文提供了論據,武長海的文章在理清了新金融和金融監管的本質屬性的基礎上,指明了金融監管理念的重構框架和政府職能定位,可謂“對症下藥”。

胡濱等的文章指出網絡借貸發揮了長尾效應,但是還存在諸多顯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風險定價機制失效(對基準利率變動的反應不敏感)、風險溢價“倒挂”(長期貸款利率反而相對較低)等,反映出網絡借貸市場上平台方過度追逐高收益以吸引投資者、借款人注重資金可得性而忽視高成本的内在特征。何啟志、彭明生的文章實證分析了P2P利率的波動性及其和Shibor、中債國債利率之間的聯動關系,從政府幹預的技術層面指出,Shibor作為基準利率可以成為調節網貸利率的“錨”。這兩篇文章得出了一緻性的結論:網絡借貸具有風險累積效應、市場參與者風險意識不強且缺乏有效的風險應對策略;有效的風險甄别、信用利差定價和風險防控機制的缺失,加劇了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風險累積。針對以上問題,武長海的文章指出,在新金融市場上,風險傳遞有着“過度互聯”和“正反饋”效應,防範由此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應是監管理念的核心。政府應引導金融機構強化其“風險配置”能力、運用“激勵相容”的制度安排促進金融機構主動防範金融風險。

總之,對新金融的監管應有新思路。當前亟待建立起有效的監管理念和制度安排,引導互聯網金融平台建立起以風險甄别、定價和管控為核心的風險配置機制,遵從市場規律,以促成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以及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

“互聯網金融”專題全文轉載索引

1. 張芳芳:互聯網貨币基金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江淮論壇》2017(2),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6)。

2. 魯钊陽:論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法律制度的完善,《現代經濟探讨》2017(2),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5)。

3. 趙大偉:區塊鍊技術在互聯網保險行業的應用探讨,《金融發展研究》2016(12),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5)。

4. 滕超,葉蜀君:互聯網金融發展對我國金融結構的影響分析,《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4)。

5. 郭峰:網絡昵稱與P2P借貸的成功率和違約率,《經濟科學》2016(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4)。

6. 王家華等:影子銀行風險的“蝴蝶效應”與審計治理機制——基于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研究,《經濟問題》2017(1),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4)。

7. 何啟志,彭明生:基于互聯網金融的網貸利率特征研究,《金融研究》2016(10),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3)。

8. 錢金保,趙嫚:P2P平台的背景與貨币政策的差異化影響——基于斷點回歸的研究,《金融與經濟》2016(10),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3)。

9. 彭嶽:互聯網金融監管理論争議的方法論考察,《中外法學》2016(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17(3)。

10. 劉憲權: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刑事風險及責任邊界,《環球法律評論》2016(5),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刑事法學》2017(2)。

11. 宋琳,房兆琦:P2P網絡借貸與非法集資:關系、根源及規制,《山東财經大學學報》2016(5),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2)。

12. 武長海:論互聯網背景下金融業監管理念的重構——兼論政府在金融業監管中的職能與定位,《伟德客户端學報》2016(4),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7(1)。

13. 胡濱等:網絡借貸的風險及應對之策:基于信用利差的分析,《社會科學輯刊》2016(5),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2)。

14. 蔣彧,周安琪:P2P網絡借貸中存在地域歧視嗎?——來自“人人貸”的經驗數據,《中央财經大學學報》2016(9),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2)。

15. 譚雪晗: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P2P網絡借貸行為模式研究《金融發展研究》2016(8),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2)。

16. 紀海龍:P2P網絡借貸法律規制的德國經驗及其啟示,《雲南社會科學》2016(5),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管理科學》2016(12)。

17. 馬強,王軍: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現狀、困境和未來,《财經科學》2016(8),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1)。

18. 朱清香,王莉:互聯網金融民營系P2P網貸平台的風險預警,《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1)。

19. 謝治春:互聯網金融創新與商業銀行品牌塑造模式,《中國軟科學》2016(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0)。

20. 姚博:信用評價是否抑制了網貸行為中的地區與學曆偏好,《财貿經濟》2016(7),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0)。

21. 張哲宇:野蠻式生長後P2P資金存管模式分析與監管展望,《新金融》2016(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0)。

22. 劉愛萍:股權衆籌平台回歸互聯網金融中介地位路徑分析——以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參與股權衆籌為視角,《金融發展研究》2016(5),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9)。

23. 王偉:互聯網金融監管應重視兩個邏輯,《中國證券報》2016.7.13,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9)。

24. 薛華溢等:互聯網金融與零售銀行業發展研究,《中州學刊》》2016(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9)。

25. 賀紹奇:中國互聯網銀行模式、現行政策、法律環境、面臨的法律問題及發展趨勢,《中國市場》2016(13),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9)。

26. 丁純等:互聯網金融發展成因分析——聚焦歐洲、美國和中國,《上海金融》2016(4),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8)。

27. 鄧恩,向志強:互聯網金融品牌形象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數據的實證分析,《湖北社會科學》2016(4),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8)。

28. 李永升,胡冬陽:P2P網絡借貸的刑法規制問題研究——以我國近三年的裁判文書為研究樣本,《政治與法律》2016(5),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刑事法學》2016(7)。

29. 黃銳,黃劍:互聯網金融影響銀行績效嗎?——基于98家商業銀行的面闆數據,《南方金融》2016(1),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7)。

30. 李克穆: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風險,《管理世界》2016(2),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5)。

31. 顧慧瑩,姚铮:P2P網絡借貸平台中借款人違約風險影響因素研究——以WDW為例,《上海經濟研究》2015(11),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5)。

32. 宋海:規範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全球化》2016(3),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體制改革》2016(7)。

33. 魏家富:我國互聯網金融:誘緻性制度變遷及其監管涵義,《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2),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體制改革》2016(7)。

34. 張金林等:互聯網金融對中國商業銀行穩定性影響的實證研究,《武漢金融》2015(12),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4)。

35. 丁國峰:論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法律保障機制——基于餘額寶發展為視角,《江淮論壇》2015(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3)。

36. 闫春英,張佳睿:完善我國P2P網絡借貸平台風險控制體系的策略研究,《經濟學家》2015(10),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3)。

37. 俞林等:互聯網金融監管博弈研究:以P2P網貸模式為例,《南開經濟評論》2015(5),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2)。

38. 黃國平:模式“異化”的網絡借貸風險管理與監管,《财經問題研究》2015(11),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2)。

39. 李昌榮等:借款人在P2P小額貸款市場中的信用行為——基于博弈論的分析,《南方金融》2015(9),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2)。

40. 張巧良,張黎:P2P網貸平台風險評價指标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5(6),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2)。

41. 顔浩龍,王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物流金融與P2P信貸的融合研究,《物流技術:上半月》2015(10),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物流管理》2016(2)。

42. 王海軍等:互聯網金融的演進軌迹:學術論争與當下實踐,《改革》2015(9),轉載于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6(1)。

上一條:提前準備,充分思考---工商管理系為2014級本科生舉辦畢業論文指導講座
下一條:劉紀鵬:必須疏通新三闆堰塞湖

Close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