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會手記
新質生産力第一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我認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複合背景、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為新質生産力提供源頭活水。
首先,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助力提升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路徑。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助力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動力在于創新。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勞動者素質,并用新科技為産業發展賦能。因此,發展新質生産力,依靠創新科技,依靠創新人才,歸根到底還要依靠創新教育。高校應強化前瞻性學科發展,布局新賽道、新領域。例如,今年報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要求各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上注重培養面向未來的複合型人才。
其次,堅持融合發展,是高校助力提升新質生産力的具體抓手。高校應通過加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産業需求對接,深化校地企協同融合發展,優化政産學研用貫通機制,推動颠覆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不斷拓展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着力點。
最後,強化國際視野,是高校助力提升新質生産力的重要使命。中國創新是推動世界創新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國際環境下,我們需要開拓新的國際合作方式和途徑,高校應通過有效拓展與國外的交流合作,持續推動先進生産力要素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服務新質生産力的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0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