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為了更好地紀念我們黨的百年華誕,牢記黨的初心使命,12月19日,伟德客户端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了“第六屆薊門經濟史學論壇·中國共産黨百年史上的企業理論與實踐創新”學術研讨會。
本次研讨會邀請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單位學者,以及校内教師和研究生共計30多人參會。本次研讨會分為兩個階段,圍繞“中國共産黨百年史上的企業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核心主題,探讨了企業史研究領域的新問題、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觀點。
第一階段主要是《企業史評論》第2、第3期新刊出版和發布,以及相關話題的研讨,由巫雲仙教授主持。

圖1:伟德客户端副院長 劉志雄教授緻辭
伟德客户端副院長劉志雄教授出席并緻辭,他對《企業史評論》第2、第3期的出版表示祝賀,認為這對于伟德客户端的理論經濟學科建設和發展,以及國内企業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并希望《企業史評論》集刊未來能夠在學界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為企業史研究開辟更廣闊的研究領域。

圖2:《企業史評論》第2、第3期出版發行儀式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經管分社總編輯、編審陳鳳玲代表集刊出版單位,向莅臨會議并給予指導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認為《企業史評論》第2期、第3期的出版,為經濟史、企業史研究提供了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台。

圖3:總編輯和編審陳鳳玲發言
在第一階段的研讨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武力發表了題為“新中國企業發展的曆史與展望”的演講。他指出,新中國企業的發展是在新中國經濟的劇烈變遷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即經曆了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經濟到計劃經濟、再到市場經濟;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到單一公有制,再到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由相對封閉、自我循環到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并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推進者。他認為中國經濟與企業發展在未來将面臨三重挑戰。一是對政府的挑戰,如何避免“雙重失靈”,為此黨和政府要認真思考如何學會駕馭資本的問題,包括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也就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節制資本”問題。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正是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針。二是對資源環境的挑戰,其中包括人力資源、生态環境等多個層面。三是來自國外的挑戰,我國的産業發展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過程中,會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必然會受到整個西方發達國家的全面遏制,中國未來的經濟和企業發展,必須要處理好這一問題,仍然要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實現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圖4:武力研究員發言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講席教授葉坦首先從名句“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中“三才”的内涵來分析和肯定了《企業史評論》集刊出版的價值。她指出,在“天”的層面,現在經濟史研究的發展,逐漸進入到比較具體的微觀層面,而企業無疑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重要細胞,凝聚了社會發展諸多方面的因素;在“地”的層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對《企業史評論》集刊出版予以了大力支持;在“人”的層面,伟德客户端企業史研究所團隊逐漸壯大,為集刊編輯提供了豐厚的基礎。其次,葉坦教授指出,中國企業史源遠流長、頗具中國特色,如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定州人何明遠“家有绫機五百張”,可見其家族企業已具備相當規模的企業生産方式,又如在唐代茶園,雇工經營方式即逐漸盛行。百年來企業史研究方興未艾、大有可為,但僅僅翻譯和做個案研究還是不夠的,還應該進一步紮根企業史的理論研究。最後,葉坦教授結合自身參與三線建設的經曆,提出三線建設及三線企業的相關研究非常值得進一步挖掘,三線企業是企業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重要曆史時期中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類型和問題。

圖5:葉坦教授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理論經濟學執行主編劉然對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以及期刊源的選拔指标進行了介紹。她指出資料的選取有四大原則:一是學術創新程度,衡量論文創造的新知識和對學術的貢獻;二是論文的完備程度、規範程度;三是論文的社會價值;四是論文的難易程度,其中所體現的工作量大小;同時對《企業史評論》集刊編輯提出寶貴意見,希望集刊欄目保持穩定性,以體現清晰的學科邏輯,同時可以增設學人訪談欄目,并針對當前研究熱點展開讨論。

圖6:劉然主編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李毅指出,研究中外經濟史,離不開對企業的關注,經濟史研究不能泛泛而談,需要對具體微觀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在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企業是最基礎的環節,是經濟的微觀主體,因此企業史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她非常肯定《企業史評論》的出版價值,也非常關注該集刊的出版信息和相關研究内容,并在學界對該集刊進行推介,希望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和研究企業史研究領域中的各種問題。

圖7:李毅研究員發言
第二階段的主題研讨環節,由伟德客户端副院長熊金武教授主持。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發表了題為“從本土到海外的企業史研究”的精彩演講。他介紹了自己多年來從事華商研究的兩條重要線索,即從海外回溯到本土,從當今回溯到曆史,并結合商品市場、要素市場與市場主體的關聯進行講解。他指出傳統中國的商人與市場在20世紀中前期的變革過程中,中斷了其原有發展軌道與脈絡,但卻在海外唐人街與華人社會及港台社會中延續下來,然而同時也在與外國文化和環境的碰撞中發生了一些改變。針對企業史研究,他強調了四個方面的關注。一是做企業史研究不應忘記傳統中國的基因。帶有傳統中國特色的企業是源遠流長的,從本土到海外,很多企業都帶有傳統的烙印。二是要注重對企業曆史遺産的挖掘。學者應利用現代語言從曆史長河中挖掘中國制度的寶貴遺産,拓展自身的研究。三是對于中西差異的态度問題。中西企業制度确實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有時是被誇大的。很多差異其實隻是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之間的差異,而不是本質上的差異。四是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範式差異問題。應思考如何将管理學的個案研究與經濟學的整體、一般性研究進行結合,使未來的企業史研究做到學科融合、交叉。

圖8:龍登高教授發言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主任周建波教授以北海銀行這一典型的具有“紅色金融”特色的金融企業為例,分析了中國共産黨百年史上的企業變遷與發展。他指出,北海銀行不同于一般的銀行,在1949年以前,其金融服務對象是支持抗日活動的軍烈屬等勞動大衆,以貧下中農為主。1944年後,信用确定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開會、建立基層組織将貸款幹部凝聚在一起,了解并讨論軍烈屬等勞動大衆的基本生産狀況、信用情況。進一步地,銀行的工作人員在下面設點,依靠群衆路線,通過走訪、實地觀察等方式充分了解農貸對象,選出真正有理想、有信用的軍烈屬。且銀行貸款收取極低的利息,并将收不回來的貸款作為捐贈支持中國共産黨民族解放事業。新中國成立後,北海銀行服從國家提出的工業化目标,将資金留在了工業上,為我國的工業化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北海銀行在抗日戰争及解放戰争時期為保證戰争勝利、推進全國貨币金融統一立下了重大功績,為新中國金融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礎。

圖9:周建波教授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學軍發表了題為“中國共産黨的國有經濟思想與當代國有企業的發展(1949-1978)”的精彩演講。他指出,中國具有開辦官營企業的曆史傳統,國有企業制度在其利潤目标、工具目标上不同于一般私營企業制度,兼具公共性與企業性的特點。中國共産黨國有經濟思想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土地革命戰争時期,在西方企業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和蘇聯模式的基礎上,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已經開始思考建立國有經濟的理論。抗日戰争時期,國有經濟是抗日根據地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共和國建立後,國有企業來源于中國共産黨公營企業的延續、對國民政府官僚企業的接管、對外資企業的接收、對私營企業的改造和新建國有企業五個方面,在計劃經濟時期經曆了四個五年計劃的發展,出現了全面擴張、區域布局調整等發展特征,能夠通過政府主導、國家投資和制度保障,促進新資本形成和技術進步。改革開放之前,國有企業在發展中主要存在諸如隻能運用計劃手段、政府力量,不能運用市場力量;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減少,不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鋪的攤子太大,涉及領域過多;經營機制僵化,管理體制行政化,經濟效益下降;沒有協調好公共性與企業性關系等缺點。這也是改革開放時期需要解決的主要經營機制和方式問題。

圖10:趙學軍研究員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珏以景德鎮陶瓷産業作為微觀案例,提出在實地調研考察時發現的幾個有趣問題。一是景德鎮的陶瓷産業對景德鎮市工業的貢獻很低,造成景德鎮市的産值在全省排名靠後。二是陶瓷文化對産業發展和創新的作用應得到重新評價。三是景德鎮的陶瓷産業雖然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GDP貢獻不大,但卻吸引了大量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對就業的吸納力很強,隻是未能形成規模化的代表性企業。這些“景漂”們大多以擺攤等方式進行經營,當地民營經濟發展異常繁榮,充滿活力,但卻很難計入官方稅收。對此,她提出應思考如何對這種形式的就業數據和産業貢獻進行重新衡量,企業文化與企業家精神不能用簡單的指标來衡量,同時企業的發展與商業網絡的發展、技術進步息息相關。

圖11:王珏教授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高超群高度肯定了《企業史評論》集刊中編譯文獻的價值,認為這些文獻體現了集刊對于學科動态發展的關注,并指出這些高品質的文獻是與伟德客户端企業史研究所團隊的付出密切相關的。同時他對進一步辦好《企業史評論》集刊提出若幹改善建議。一是增設“學人筆談”欄目,以更好地與學界同行交流;二是鼓勵學者們多引用,以提高集刊影響力;三是可以增設對企業史檔案資料整理的介紹和解讀欄目;四是可以增加對企業史研究動态、信息的介紹,包括企業史領域的相關會議、書籍、講座、讀書會等。高超群研究員認為《企業史評論》集刊為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陣地,是很好的交流場所與學習園地。目前企業史研究中仍有許多需要拓展的地方,如對一手材料、檔案的挖掘整理,對中國産權制度、生産組織、雇傭制度、勞工關系的深入研究和理論總結,從微觀層面回答中國奇迹等方面,而《企業史評論》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圖12:高超群主編發言
伟德客户端教授、《企業史評論》主編李曉的發言題目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企業家精神的特點”。他從企業家理論的起源入手,對“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内涵從古至今、由西方到中國本土的發展曆程進行了長時段分析回顧,并且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别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的觀點緊密結合起來。他進一步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企業家精神具備如下特點:其一,構建了完整自洽的理論體系,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其二,将弘揚和培育優秀企業家精神上升為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是一個重大的制度創新;其三,新時代中國特色企業家精神包含愛國、社會責任等價值取向,指明了創新的終極價值追求,從根本上突破了狹隘的企業利潤至上觀;其四,新時代中國特色企業家精神抓住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其五,新時代中國特色企業家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産黨的紅色文化,具有曆久彌新的旺盛生命力。同時,李曉教授針對企業史研究的理論基礎提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即“什麼是企業”,“如何界定企業史研究的範疇”。這一問題引起了與會專家們的關注和熱烈讨論,專家們建議未來可圍繞這一問題在《企業史評論》集刊開設筆談專欄進行讨論。

圖13:李曉教授發言
最後李曉教授在總結講話中對與會專家學者表示了衷心感謝,認為本次會議收獲頗豐,在場師生都享受了一場豐盛的學術盛宴,并對《企業史評論》集刊的進一步發展充滿信心。他指出,各位老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貢獻了諸多智慧,在讨論中激發新觀點,啟發我們走出書齋,并結合第一手資料,探尋企業發展的深厚曆史與重要現實意義。本次論壇在現場嘉賓的智慧碰撞中成功落幕,相信在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下,《企業史評論》集刊會越辦越好,企業史研究将在不斷的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百年來中國共産黨人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的百年征程上,不僅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而且在企業理論、企業經營管理和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深入研究和總結百年史上的企業理論和實踐創新,對于建立富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企業理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圖14:與會專家和師生合影
文/ 侯冠宇 張春華
圖/ 房興達 高楚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