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88講在伟德客户端學院路校區科研樓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觀複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先生以《博物館的公益性與商業生存》為題進行演講。本次論壇由我校伟德客户端、資本金融研究院主辦,MBA教育中心、CFA Institute協辦,伟德客户端黨委副書記王立豔教授擔任緻辭嘉賓、資本金融研究院劉紀鵬院長擔任主持人,本校師生及社會嘉賓和聽衆四百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王立豔副書記在緻辭中對馬未都先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她感歎道,薊門論壇度過了艱難的疫情三年,今年再次開放至今已成功舉辦88期,承載了衆多校内外聽衆的期待。雖然室外溫度是入冬以來最寒冷的一天,但論壇内卻因馬未都先生的到來而座無虛席,熱鬧非凡。我們可能無緣欣賞觀複博物館的藏品,或者不具備足夠專業的知識去審視這些瑰寶,但相信馬未都先生曾用《編輯部的故事》、圓月之下的愛情讓我們心動。無比期待本次《博物館的公益性與商業生存》演講,聽衆朋友們将共同領略一個著名的民間博物館的别樣風采,一睹萬國博物館的盛世風光。

随着社會發展和人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博物館正越來越成為人們了解曆史和文化的重要場所。馬未都先生首先談到的是博物館的起源,他講道,英文的博物館“Museum”,詞源源于古希臘,即指專門供奉藝術與科學的九位缪斯女神的神廟,實質為哲學家宴飲聚會和讨論學術問題的場所。談及英文單詞“Museum”的翻譯,馬未都老師引經據典。他表示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左傳》最早出現“博物”一詞。并以秦宮 · 阿房宮、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為例展示古代人對藝術制品及建築的強烈追求。因此,在中國将“Museum”翻譯為“博物”是語言翻譯藝術中“信達雅”的極緻表現。

馬未都先生對世界各地博物館如數家珍,妙趣橫生地依次介紹了英國的博物館(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法國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中國博物館(江蘇南通博物苑、北京故宮博物院、觀複博物館)等十二座博物館。談及大英博物館的建立,馬未都先生深有感觸地介紹道,大英博物館的建立源于内科醫生、博物學家和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的遺願——建立一個新的、免費開放的公共博物館,于是才誕生了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馬未都先生也講述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建立趣事,并風趣幽默的用“平地摳餅”這一北京官話形容美國在計劃成立大都會博物館時的創新性和執行力,并介紹到大都會博物館接受最大的捐贈是美國華人金融家唐骝千。談到中美合作文化差異,他表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執行力、行動力是決定結果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

談及觀複博物館的創辦,馬未都先生感慨萬千。他表示,觀複博物館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非國有博物館,1996年獲政府批準,1997年正式對公衆開放。“觀複”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他希望通過“觀複”這個名字來表達:“觀”即觀察,“複”即反複,即傳統文化之美,需要反複觀察,才能通達它的本原,并期望通過觀複品牌運營輸出優秀的文化及商業品牌。馬未都先生分析目前國内非國有博物館的運營管理,他講到,商業生存是非國有博物館面臨的重要難題,運營管理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觀複博物館通過“牆上的門票”這一公益創意行動,拉進了藝術與大衆的距離,他表示“當人們對無形的藝術、知識付費時,人生便能提升一大截”。談及科學技術與博物館的結合時,馬未都先生表示,漢字讀圖,日月山川,我們的文化總是在不斷消亡,不斷滅失。每一個買票進館的人,都是博物館的贊助人。随着科技的發展,他希望人們能夠盡可能走進博物館,去欣賞傳統文物藝術藏品,感悟珍貴曆史文化。

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教授表示,馬未都先生是一位博學多識且風趣幽默的大收藏家,他既是優秀的暢銷書作家,亦在青春年代創業,又拍過多部影視劇作品,更是觀複博物館的創辦人,開創了非國有博物館自食其力的先河。他慧眼識珠,藏品頗豐,所收藏的每一件藏品的背後,都蘊藏着豐富多彩的故事,成功踐行了“以文促商,以商養文”。常看博物館,定會受其恩澤,讓人生變得充實而豐滿,相信參會觀衆們在聽完本次講座後,必将終生難忘,受益終身。
時光荏苒風薊門,法商流轉夢觀複。論壇接近尾聲,現場來自伟德客户端的老師同學們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本次論壇内容興趣盎然,意猶未盡,踴躍地進行提問。馬未都先生就民營博物館的運營、曆史文物的修繕、文物巡展、觀複品牌運營、博物館與科技融合等問題與參會者展開深入交流。他表示,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民營博物館的傳承,需要現代法律制度的保護和支持,希望年輕一代能夠走進博物館,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本次講座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圖/盧雲開
文/古園婷
審稿/李欣宇 劉彪
審核/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