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18點30分,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五十四講在伟德客户端(薊門橋校區)科研樓二層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特邀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教授以《新時代大循環理論與實踐》為主題進行精彩内容講授。國務院國資委資本局局長李冰,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少将喬良,英大國際董事長李榮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商務部機關事務局局長王開前,北京瀚豐聯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财務總監王晉定及伟德客户端副院長楊傑教授等多位法大伟德客户端教授出席此次論壇,與法大學子共聚一堂,探索新時代大循環理論與實踐的曆史淵源及現實影響。本次論壇由伟德客户端院長、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教授主持。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少将喬良教授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教授頒發伟德客户端特聘證書并緻辭。

活動現場

伟德客户端院長、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教授

頒發聘書
劉紀鵬院長在開場緻辭中就王建教授大循環理論誕生淵源及現實作用進行了詳細闡述。劉紀鵬院長說,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集團化和區域一體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當前總結改革開放曆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進新時代發展。劉院長認為,要将中國的對外開放提升到與新時代相匹配的新階段不僅需要處理外向與内需的關系、中國與美國的關系、發展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更需要思考中國優勢,進行産能、技術、産品的結構調整,形成梯度轉移。從回顧與展望角度而言,此次講座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教授
曆史回顧 多方分析國際大循環
1982年正是改革開放逐漸走向高潮的時期,特别是從1984年以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計劃經濟開始變成市場經濟。城市管理實行生産資料價格的雙軌制,并開始在經濟運行當中引入市場機制。
1987年國家計委制訂十年國家長期發展規劃,作為十年規劃文件起草小組組長的王建教授通過大量資料閱讀、内部研讨及深入企業、農村調研後,就“老企業如何進行改造”、“如何有效解決農村剩餘勞動人口轉移”、“如何把握亞洲四小龍産業轉移帶給中國的發展機遇”三大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在“利用有限的資金解決國民經濟中最急迫的問題”這一議題的促發下,“大循環理論”順利誕生:利用亞洲四小龍産業升級中的國際市場機遇,在中國沿海地區利用剩餘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用于國際市場出口,将國内過剩勞動力由包袱轉換為促進老企業改革發展的動力。
王建教授表示,“外彙可以代表一切資源供給。”經過“越級審批”的坎坷路程,最終該理論經由鄧小平、陳雲等主要國家領導的審批,國際大循環理論轉為沿海發展理論,成為改革開放曆程中唯一一次産生于學者之中的理論成果。王建教授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多項成果凝聚了幾代學者的曆史貢獻,沒有一種發自内心對國家、曆史、民族負責人的态度,則無法做出好的學問。
九大都市圈理論發展演進
針對“内地如何在長期發展中立足”這一問題,以沿海經濟研究為主的王建教授開始進行“九五規劃”的内容研習。王建教授表示,在研究中國區域結構時,在對比已經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美國、日本的區域結構差異中,其得出了有趣的結論:美國東北部14個州集中了美國70%的人口和90%的工業,随着電子産業帶的興起,其人口及産業向陽光地帶轉移,并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聯絡全國,即“小城鎮遍地,生産高度集中于其中某一個區域,進而輻射全國。”日本作為高度外向型國家,其生産中大量産品為出口産品,并占國民經濟比重20%。其主要發展地區集中于東京、名古屋、大阪神戶三大都市圈,且其百萬人口城市較多,涵蓋全國60%人口,但三大都市圈之間貨物交流量僅占全國總産量的5%。
“為什麼美日相同發展情況卻産生了不同配置?”就這一問題,王建教授表示,工業化國家在需求結構的變化和人均收入提升方面具有一緻的表現,有的選擇進口替代,有的傾向出口導向,其不同戰略的産生源于其不同的資源禀賦。東亞、日本、台灣資源缺失,多為出口導向,其勞動密集型産品易發展;拉美國家資源相對豐富,更樂于采取資源替代。在以上研究背景下,其總結指出,中國960萬平方米中,平原隻占國土面積12%,且相對集中于沿海地區,基于國情和國際影響,九大都市圈理論應運而生。
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影響研究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索羅斯為首的金融大鳄橫掃亞洲金融市場。在衆人皆過多強調亞洲國家内部原因的大環境下,王建教授表示,在亞洲經濟一片蓬勃發展之際,該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有内因,更存在一定的外因,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其所誕生的全球金融風暴才有合理的解釋。
王建教授表示,“歐元啟動引起亞洲危機。”在進行外部原因研究中,王建教授指出,冷戰結束後對于歐洲經濟呈現利好局面,為壓縮赤字,達到啟動歐元的标志,歐洲全面實施緊縮政策。在歐元緊縮、宏觀緊縮情況下,歐元對美元實現大幅貶值,大量資本流入美國以及亞洲。大量歐洲資本對于泰國市場的湧入,使其埋下金融泡沫的隐患,并被索羅斯抓住缺陷,做空泰國市場,橫掃亞洲金融市場。
早在1999年其發表的《歐元統一與亞洲金融風暴》一文中做出預測:未來經濟歐洲市場強勢發展,美元将面臨經濟泡沫,而這一結論源于20世紀90年代美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所制造的龐大虛拟泡沫。王建教授指出,科索沃戰争實際為金融戰争,其起源于冷戰結束後,世界資本主義進入新階段,由服務資本轉變為虛拟資本,即發達國家大量生産金融産品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交換,實際為發達國家轉移技術、資本等要素并進一步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進而形成了虛拟資本市場的生态,即利用虛拟财富換取現實财富。
“美國資産泡沫逐漸變大,需轉嫁世界各地,世界各地戰争如科索沃戰争、叙利亞戰争等實則為用軍事霸權嫁接經濟霸權以支撐其貨币霸權,該行為實際受害者為歐洲市場。”
金融危機引發的十年思考
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十年有餘,期間其發生的新變化與當今中美貿易、美歐貿易等内容具有極強相關性。
CDS金融商品引發危機導緻後期其相關衍生金融産品逐漸消失于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美國資本市場則主要集中在股票與地産方面,且于2017年其地産平均價格恢複至危機前平均水平。王建教授表示,金融資本參與危機泡沫制造,但根本推手實為政府(QE)。“負利率”颠覆“時間價值”、“風險價值”既有概念,危機的爆發為虛拟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不對稱性關系所緻。
實體經濟存活難度大,産生“負利率”的原因在于其資本回報率本身就是負的存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則在于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始終擁有相對于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廉價勞動力。危機爆發10年之後,發達國家恢複較慢的原因在于新全球化的發展因素始終是壓榨歐洲國家發展的主要因素,即其實體經濟缺乏競争力。而英國退出歐盟事件的發生,使得美國想要操控全球資本的途徑被斬斷。王健教授表示,全球美元交易最大市場存在于英國倫敦,其主要是将歐洲資本轉換為美元資本存在,意在形成美國龐大的财富池。而美國金融資本敗在歐洲,使得其國内産業資本趁機崛起,并進一步促進了川普的成功上任。
中美貿易戰不存在貿易戰基礎
美國30%依靠進口,其擁有衆多重加工制造業,從此角度而言,歐洲與日本實際為美國真正的“貿易對手”。美中貿易“假打演變為真打”的原因在于朝鮮問題的存在。美國以降低軍費填補财政赤字,其中朝鮮問題為關鍵突破點。
王建教授表示,大循環經濟理論誕生在于四小龍産業轉移、發達國家進行産品升級讓利市場的契機下産生,而當今現狀若仍以外向經濟帶動經濟發展則與現實發展相悖,其真正發展機遇在于城市化發展建設。
2011年,農民打工收入首次超過農民收入。王建教授表示,“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當9億農民實現與現今4.5億城鎮居民一樣收入、消費水平時,中國工業産出規模将增大2.5倍,經濟增長率将增至9%以上。“糾正二元結構,大力發展城鎮化才能釋放國内市場,擴大内需。‘對外以中美關系為綱,對内以城市化為綱’則可在2030年“十四五”規劃期間使得中國經濟實現高速發展。”王建教授表示,大循環理論适用于昔日經濟發展時代,而并非當今社會的萬能方案,未來中國必須轉向内需,且必須以内需為主,才能實現快速發展。
圓桌探讨 思維碰撞

圓桌會談
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少将喬良教授表示,此次講座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人的一生能夠聽過許多人的高水平演講,但是很難聽到思想家的演講。”思想家自己決定自身是否為思想家,第一其敢于修正自身錯誤,其二能夠與時俱進。其對于本次講座具有思辨性的内容給予高度肯定。歐元的出現導緻東南亞經融危機的産生及科索沃戰争的爆發,其中貫穿着強大的思維邏輯。喬将軍告誡現場學員,無論今後以學者身份還是其他身份在社會進行貢獻,需要運用原理關注并解決問題,可利用原因鍊推出邏輯鍊并導出因果鍊,且其産生的結論則将具有較強的堅實性。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教授以農業領域連續六個一号文件的發布為切入點,就大循環理論與非農市場經濟問題關聯進一步揭示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問題所在及解決方案的研究成果。曹教授表示,在“對外以中美關系為綱”的基礎之上,結合“一帶一路”倡議與發展思路,内循環可進行補充發展,但結合中國資本市場建設假以時日的發展進化,大循環理論需要進行重新定義與再次發展。宏觀經濟變化中,“供側給”政策具有一定合理性,在自身能夠滿足生産與出口的情況下,将為産能過剩而并非為通貨膨脹。
王建教授表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思考如何從國内走向國際的發展問題中,不考慮國際政治關系研究,隻局限于外交、軍事則其制定的發展政策則為虛妄。轉向國内内需關注,并非完全放棄出口,在缺乏資源産品的情況下,中國必須要發展制造業。
劉紀鵬院長針對現今社會存在的國内金融問題與“脫虛向實”問題進行了直觀揭示,其表示如何讓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是實體經濟所關注的核心問題。

合影留念
精彩絕倫的圓桌會議結束之後,現場人員針對此次講座内容與嘉賓進行了互動交流,現場氣氛熱烈而融洽。在思想碰撞火花,理論實踐交互探讨中,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五十四講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圖/盧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