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講座現場)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改革道路在艱難曆程中穩步發展,各領域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然而“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依然不絕于耳,如何認清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道路,堅定“四個自信”關乎每位中國人的命運。2018年11月7日晚,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62講——《中國道路——過去、現在和未來》在伟德客户端科研樓二層學術報告廳準時召開。本次論壇特邀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黃平先生為主講嘉賓。伟德客户端院長兼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教授擔任主持人。
參加此次活動的校外嘉賓有:中信基金會孔丹理事長,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潘維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主任王紹光教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郭克彤,中信出版集團副總編輯、《經濟導刊》雜志社社長季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原企業研究所所長陳小洪,華遠集團原黨委書記馬綠波,羅盛咨詢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程原。校内嘉賓有:伟德客户端黃進校長,伟德客户端李欣宇書記,楊傑副院長,何欣副書記,及伟德客户端各系老師十餘人。

(圖:伟德客户端院長劉紀鵬教授緻辭)
紀鵬薦語 妙語連珠
劉紀鵬院長做開場緻辭。劉紀鵬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創造出人類曆史的重大奇迹。這一切都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大道至簡的改革方法論指導下實現的。摒棄空洞、不切實際、被列甯“篡改”的一國共産主義教條,明确指出“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現在還說不清楚”,回避意識形态之争,頂着一些人對”摸”論和”貓”論的曲解和嘲諷,硬是靠“發展才是硬道理”殺出了一條中國改革開放的血路。
中國改革的成功,兩大因素缺一不可,一是市場化目标的确立,二是正确的改革方法論。在《大船掉頭》一書中,劉紀鵬總結了中國改革方法論的四個内涵,即:漸變穩定、循序漸進的改革方法;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改革順序;尊重國情、批判借鑒國際經驗和規範的基本态度;内部主體主導改革的正确理念。貓論談價值觀,摸論談講方法論,大道至簡,憑此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黃平教授關于中國道路的理論和學說對今天中國學界方向迷茫思想混亂的現實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探索的現實意義。
商學攜手 共話發展
黃進校長為黃平所長頒發特邀教授聘書,黃進先生、黃平先生、孔丹先生和劉紀鵬先生共同合影留念。

(圖:黃進校長為黃平所長頒發特邀教授聘書)

(圖:黃進先生、黃平先生、孔丹先生和劉紀鵬先生共同合影留念)
孔丹理事長緻辭表示,目前中信集團發展勢頭迅猛,财富總量世界排名持續躍升。中信基金會旨在興辦中國智庫,一直以來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中國道路,發展中國學派,已經被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确定為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中國學派來自中國深厚的曆史和文化,從中國的事業和需求出發,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中央對于“中國學派”日益重視,學界要高舉中國學派的旗幟,以中國為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從中國角度研究和探尋世界性問題。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一定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國的發展一定會更加穩健更加迅速。

(圖:孔丹理事長緻辭)
中美的道路之争從未停止。中美貿易摩擦,表面是貿易之争,實際上是産業之争,深層次而言是利益之争。中美不同利益觀的沖突,是“雙赢”還是“零和博弈”?今天邀請黃平先生講授“中國道路”,具有特别的意義。
中國道路 古往今來

(圖:主講嘉賓 黃平所長)
随後,黃平先生展開了精彩講座。他表示,自己最初進入學校學習哲學和社會學,主要從事國内外的扶貧工作研究。以自身經曆的印度“克拉拉”地區研究為例,從經濟學角度說明“道路”與“模式”的學術話語争論。随後,黃平教授從中國道路的“正當性”、“合法性”和“連續性”三方面進行了分析。
正當性——發展才是硬道理
對于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都進行過偉大的探索,而中國真正的發展騰飛源于改革開放這40年。上世紀70年代,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自此揭開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在1992年的南巡談話中,鄧小平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理論。他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中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争隔幾年上一個台階,發展才是硬道理。現在,我們國内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幹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的文章最後的結論就是,中國最好的發展道路就是走中國自己的路。
合法性——從“理性”說起
黃平所長從西方哲學起源開始,結合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于“合法”以及“理性”的定義進行了詳細的讨論。他表示,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道路合法性需要得到廣泛的承認。必須曆史地看待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實現中國夢的重大意義,明确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直氣壯地反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或“左”或“右”兩種錯誤思潮,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對于中國道路,習近平主席曾表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
連續性——道路自信的必要
“一帶一路”建設是在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倡議,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黃平所長高度評價了中國進入世界組織後的思維模式,以“商量”代替“命令”是“一帶一路”經濟帶得以推廣的重要因素。共商共建是延續性的有力支撐,而延續性也可以稱為合理性的關鍵所在。
中國共産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拓展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譜系,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質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明确而開闊的文化建構。“四個自信”重要論述,從曆史創造的厚度上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依據。
智者點評 思想碰撞
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潘維主任進行了精彩的現場點評,潘主任從四方面進行了闡釋。
第一,道路的概念,是線性的概念,是延續性的,一定有過去現在和未來,談及道路問題便是談及曆史性問題。
第二,道路一定是曲折的,同時存在着岔路。以“現代化”、“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目标,中國早就有着國強民富的目标,與西方不同,中國的富強目标尤其是近代的富強目标飽受挫折。中國如今的成就對世界産生了巨大震撼,但是道路是曲折的,成就是有代價的。
第三,道路實際是非常明确的,而道路的描述已經産生了巨大的不同。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的發展見仁見智,中國以及中國青年的發展道路依然永遠存在着迷茫,永遠不會完美。
第四,中國道路與西方道路有着極大的差異,西方文化産生出的西方道路源于其獨特的社會理性、工具理性、政治要求。
潘維教授還聯系中國的發展現狀和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精彩的分析和讨論。

(圖: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潘維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主任王紹光教授也結合自身經曆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進行了點評,他表示,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的曆程中有英美和蘇聯東歐兩部分參照系。有别于蘇聯的“震蕩療法”,中國走了一條漸進的道路。曾經記得同美國學者一同讨論蘇聯的“500天療法”,即在500天時間之内,将社會主義國家改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是很神奇又不可思議的事情。
今天回頭看,中國的人均GDP以1985年為界劃線,1998年時候東歐的發展已經跌入谷底,而中國卻走在不斷上升的道路。2008年從西方人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方式又進一步。2017年時代雜志有一期名為“China Win”,這既是褒獎,又是警告。改革開放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西方對于中國的評價是在不斷變化的。
王教授以南非的土地改革為例,表示國家的改革是要以國家的獨立自主為前提的,隻有擁有掌握自己國家命運的能力,才有改變自己國家的可能性。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分流,中國和日本的分流源于1868年,中國近代資金的外流對于中國的發展是極大的阻礙。可以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才迎來了真正的發展,建立了獨立的人民軍隊和獨立的财政稅收,這兩件事是歐美和日本經濟起飛之前所做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發展并沒有以對外侵略和隊内嚴重剝削壓榨為代價,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中國道路意味着和平也可以發展。

(圖: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主任王紹光教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原企業研究所所長陳小洪以及伟德客户端校長黃進教授也對于講座進行了簡要的點評和分享。

(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原企業研究所所長陳小洪)

(圖:伟德客户端校長黃進教授)
黃平所長總結道,中國學者以及中國學派如果能夠有朝一日可以将中國發展的“理”、“道”、“勢”講清楚,那麼就可以将中國區别于西方“理性”道路的發展軌迹厘清。“實事求是,照抄照搬不行;穩中求進,快了慢了不行;東西南北,沒有中不行。”在熱烈的掌聲中,伟德客户端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六十二講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