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講座現場
5月15日晚,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第50講暨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73講在伟德客户端學院路校區科研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論壇邀請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作為主講嘉賓。伟德客户端校長黃進、修遠基金會理事長、《文化縱橫》雜志社社長、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楊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王紹光教授,及伟德客户端各系所中心主任、全體輔導員、工商管理系全體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200餘人參加論壇。伟德客户端院長、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教授擔任論壇主持。
點題:尋找幸福密碼

圖:劉紀鵬院長
劉紀鵬首先介紹主講嘉賓,他說,關于幸福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在當前社會和大學教育中,抑郁等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彭凱平教授的積極心理學要解決的就是探索用科學的方法激發人性中善良美好的因素,培養積極正面的心态,讓人更加幸福和快樂。

圖:黃進校長
伟德客户端校長黃進為論壇緻歡迎辭。黃進表示,法大是一所法科強校,但始終緻力于向多科性大學發展。不同學科尤其是心理學的教授到法大來演講交流,對于法大的老師和同學們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彭凱平教授是清華大學著名的“網紅”教授,希望像彭凱平這樣的學者經常到法大講課,促進學術交流。

圖:彭凱平教授
主講嘉賓彭凱平教授從積極心理學的概念講起,概括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曆程,并總結了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通過豐富的例證、形象的圖片和視頻展示,和現場的互動交流,彭凱平教授為在場師生上了一堂精彩而生動的心理課,教會大家弘揚積極天性,提升積極心理的力量,通過自身修為,達緻幸福快樂,最終體驗人生之“福流”。
積極心理學源流:自然選擇的進化結果
彭凱平教授首先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和源流。他表示,積極心理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讨論、探索,經過70年的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科。馬斯洛認為,心理學不能隻研究有病的人,将人當做病人和動物,也應該研究健康的人、成熟的人、滿足自我需求的人。馬丁·塞裡格曼教授則認為,心理學家應該用科學的方法探索使人更加正面、積極的方法,探索人類的幸福、美德、意義、善良、創新等積極因素。
彭凱平介紹道,中國在積極心理學方面沒有提出自己的獨特理論,但通過對古代文本的大數據分析,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傳承的大都是積極心理的觀念和思想,這也是中華民族能綿延幾千年的重要原因。
彭凱平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進化論,進化論強調自然選擇,人可以适應環境的變化,适者生存——适者生存并不是強者生存,人和許多野獸相比并不強大,但人類擁有智慧。
那麼,到底什麼是人的天性?彭凱平指出,人和動物有很多共性:野蠻、兇狠、貪婪、好色等等,這部分是動物獸性的殘餘。但人類擁有動物所不具備的天性,這些天性都是積極的天性。通過進化,人類最終直立行走,身體結構也随之改變,其中之一就是人類獨一無二的腦區。這些腦區對應情感加工、學習、語言加工等不同功能,産生同情心、想象力、愛學習、會說話、憧憬未來等人類的積極天性。
科學依據:迷走神經、人類大腦與積極心理
随後,彭凱平通過科學的分析為大家解釋了積極心理學的客觀依據。通過科學研究,我們發現了與人類的覺悟密切相關的迷走神經。人類喜歡擡頭挺胸、仰望星空、登高望遠等天性都和迷走神經的張開有關,這為人類帶來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心理感受;而相反,壓迫迷走神經的動作和行為則令人壓抑,這是人類進化的自然選擇。
其次,人類的大腦中有一個腦區專門負責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這一與衆不同的特性體現出人類是未來驅動而不是過去決定。現今社會上流行的所謂“原生家庭論”其實是荒謬的,是完全沒科學依據的。人類可以判斷、分析并做出決策,這種自由意志表明人具有未來召喚的天性,這是人類獨一無二的競争優勢。
最後,大量實驗驗證表明,人類從出生後不久便具有同理心,而這種正是這種同理心使人類克服自私自利,團結起來,最終戰勝比我們強大得多的野獸。由同理心這種偉大天性發展出人類的自控能力。通過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我們知道,自控能力強的人,大腦的前額葉變得非常發達,學習能力、社會關系、事業成就都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高。而自控能力是可以通過自身修為鍛煉出來的。彭凱平舉例說明如體育運動、志向培養都可以幫助我們保持積極心态,提升自控力。
彭凱平表示,人類的積極天性體現在我們感受到積極心理的時候,我們變得更加的快樂,變得更加的健康、積極。人類的積極感應産生的是一種健康的身心反應,一種積極的神經力量,是一種正能量和幸福感。
知行合一:弘揚積極心理
如何保持積極天性、弘揚積極心理?彭凱平提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道法自然,知行合一,弘揚道德心、智慧心、同理心、自控心、審美心、創造心等天性,選擇最美好的事情,不勉強,不刻意,不壓迫,不拘束,就會産生積極心态。
彭凱平借用佛家“五施”的概念,進一步作出解釋:一是“顔施”,一定要學會天真自然的笑,這種笑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逼出來的,是“迪香式的微笑”;二是“言施”,學會說話和溝通,懂得表達和感恩,可以為我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三是“身施”,任何事情盡量自己動手,訴諸行動,運動、旅遊、遊戲、觸摸、聽音樂、唱歌、禅思、行善,都會讓我們特别開心。通過善良、利他、成全别人也可以産生幸福積極的快樂,也就是“助人為樂”;四是“心施”,人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往往進入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狀态,這個狀态馬斯洛叫巅峰狀态,翻譯成“心流”或“福流”。五是“眼施”,通過心眼而“觀”,看到、想到、說到别人未曾注意過的事物,格物緻知,培養自己的慧眼禅心,悟出大智慧。通過“五施”,知行合一,弘揚人的積極天性,提升積極心态,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慧眼禅心,拈花微笑,福流湧動的境界。
點評互動:切身經曆與文化差異

圖:王紹光教授
王紹光教授點評表示,聽完彭凱平教授的演講,非常受啟發、受教育。他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更多的是講求人類的共性,所進行的科學實驗也大都是在西方國家進行,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得較少。彭凱平教授對此回應表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的确存在,比如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比希臘文化總體上要正面一些,積極一些。隻不過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稍微偏重共性一些。

圖:楊平教授
楊平教授在點評中表示,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如意的人,将自身的挫折和失敗歸咎于社會、歸咎于外部因素,而很少從自身尋找原因,積極心理學正是解決許多人困惑和苦惱的一門新學科。同時,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症候,人性也随着社會變遷不斷變化,儒家的“修齊治平”之外,社會也是決定個體命運的重大原因。當今社會存在很多矛盾,市場高度競争,貧富分化,社會階層流動不暢,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探讨人的命運,不僅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要積極改造客觀世界。

圖:朱曉武教授
朱曉武教授在點評中通過分享切身經曆,說明了積極心理學對人的行為和生活狀态的正面作用。他表示,在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發現快樂可以習得。同時,通過專注投入的運動,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态,使身心真正體驗到幸福,并帶到工作、生活和研究中。提升自己的積極心态,不僅自己快樂,也可以為社會和國家創造更多的價值。
彭凱平教授引經據典、例證詳實、論據科學,同時又明白易懂,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幽默生動的形式,引導大家弘揚積極天性,保持積極心理,提升正能量,最終實現人生幸福感的提升,體驗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福流”。彭凱平精彩的演講獲得現場師生的強烈共鳴,赢得陣陣掌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本次論壇圓滿落幕。
文/伟德客户端新聞中心
圖/盧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