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伟德客户端理事會副理事長
編者按:10月28日,伟德客户端首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改革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曆史節點及中美貿易摩擦複雜背景下,作為一位曾把兩家央企同時帶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家代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伟德客户端理事會副理事長宋志平審時度勢,講述了當下國企改革的熱點,從内部激勵機制、企業去杠杆,到企業創新的路徑,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主抓企業内部激勵機制
10月9日國務院召開了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針對當前的國企改革,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作了重要講話。
“邏輯很清晰,也很務實,聽了特别的高興與振奮,對國企改革充滿希望。”宋志平說,劉鶴在座談會上講了六點,核心就是國企内部的激勵機制改革。
宋志平說,作為企業負責人,特别能理解劉鶴為什麼在國企改革座談會上這麼重視國企内部的激勵機制。
他舉例說,國務院國資委正在推進“雙百行動”,在央企子企業和地方國企各選擇100戶開展。其中,以化工産業為主導的山東國企煙台萬華,就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今年6月中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山東視察工作時,對該企業的發展成果給予肯定,并表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
煙台萬華較早就開展了員工持股,主要是管理層持股。如果沒有員工持股行不行?“如果沒有管理層持股,這家企業早不存在。”該企業負責人回答相關領導提問時如是表示。
“這是激勵機制對企業的重要意義。”宋志平表示,中國建材現在也着重推行内部激勵機制改革。
事實上,當下國企改革主要涉及體制、制度及适合市場的企業内部激勵機制。
關于體制,就是建立“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混合所有制企業”的三層結構體系;制度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堅持兩個“一以貫之”。
“适合市場的内部激勵機制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宋志平說,老的激勵機制是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新的激勵機制就是員工持股、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的股權和分紅權激勵。中國建材現在主抓這三點。
減費、降稅是去杠杆重要抓手
在當前複雜的經濟環境與國際貿易大背景下,大多企業都很困難的同時,央企經營發展一枝獨秀。
國務院國資委發言人彭華崗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央企累計營收同比增加11%,利潤增加了21%。中國建材的銷售收入增加16%,利潤增加68%。
分析央企取得的成績,宋志平說,央企絕大部分以基礎建設、基礎原材料為主業,随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大宗産品價格相對穩定,企業經濟效益也相對可觀,央企的優異業績主要得益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可觀的營收并未給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反而央企的去杠杆壓力很大。”宋志平說,相關數據顯示,央企的平均負債率是66%,資産負債率相對較高。
企業年年赢利,為什麼負債率居高不下?
以中國建材為例,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近2500億,要支付115億的财務費用、192億的稅收,職工工資156億,這三項加起來是463億。還有175億的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的淨利潤隻剩124億,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就更少。
宋志平說,作為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建材隻有25%的國有資本,75%為社會資本。因為國有資本不多,分得的淨利潤就很少。
事實上,企業稅、費壓力大,在2012年就曾探讨過。
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後,作為5位企業家代表之一,宋志平曾向時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現任全國人大财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徐紹史介紹,中國建材當年一年的财務費用120億,稅收120億,一年的利潤總額120億,扣稅後的淨利潤隻有80億左右,扣除少數股東權益,真正歸母淨利潤就更少,因此企業沒有積累。
“就這樣每一年忙過去,一部分支付了财務費用,另一部分給了稅收。”宋志平說,如果企業想再發展,就要去貸款,負債率就會再增加。如此惡性循環,企業杠杆就一直往上走。
“假定财務費用降一半,稅收降一半,企業一年就能多留100多億,企業就能再發展,杠杆就會逐漸修正,國有企業就會正着轉。”宋志平表示。
在企業資産負債率直線上升的同時,與國外世界500強相比,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大而不強”的弱點就顯現出來了。
宋志平說,有人說中國企業“大而不強”主要是指企業的利潤率太低、資産回報率太低。企業的息稅前利潤還是可以的,但若将财務費用和稅收支出去掉,賬面利潤就很低了。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國家的财務結構問題,并不是企業的赢利能力差。”相關業内人士如是表示。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公開表示,要給企業降費、降稅,讓企業輕裝上陣。
“我覺得這挺好的,如果我們的企業降了費和稅,企業就能多一些資本積累,企業杠杆就能降下來了。”宋志平說。
宋志平表示,企業降杠杆,要麼增加企業資本金,要麼增加企業資本積累,其它方式都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
加大創新 實現從跟跑到領跑
在過去改革開放的40年中,中國一直走模仿創新的道路,學習、吸收了西方很多先進的技術與商業模式,雖然也有原始創新,但卻很少。
作為引領國家經濟發展的央企,一直擔負着引領自主創新的責任與使命,在當下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國科研水平逐漸提升,及西方國家加大科學技術管控大背景下,中國如何提升自我,在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同時,再以跨越式的速度實現領跑,成為中國企業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從企業來看,是自主創新的投入不夠,尤其是大型實驗室投入不夠。”宋志平說,要想搞創新就要有大型的實驗室,類似國家工程實驗中心等,最近中國建材打算再投兩個大型的國家級實驗室,一定要有大批的科學家,而不是光喊口号。
要做事就要有資金,企業就要有效益。宋志平說,中美貿易磨擦,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效益好的可以在創新上多投點,沒有效益就做不下去,這是一個連環體系。
如何提升企業效益,使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是企業和政府都必須面對和考慮的問題。
中國建材将由宋志平帶隊,組團去日本豐田、東芝、三菱材料等幾家大型重點企業進行考察,學習和研究日本企業的創新精神與技術。
“以前是去學日本的管理,現在是去學他們的創新。”宋志平說,日本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特别是在創新領域,日本能做到全球前3名,可見這些年他們下了很多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