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下午,薊門經濟史學講座在教學圖書綜合樓0111會議室舉行。本期講座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隋福民研究員作為主講嘉賓。隋福民研究員以“經濟史的疊代與創新”為主題,展開了一場經濟史學科的讨論與思考。李曉教授、巫雲仙教授、嶽清唐教授、王強教授進行與談。參加講座的還有山西師範大學張百順副教授、中國社科院孫健博士、企業史研究所陳芑名副所長和本碩博同學。講座由熊金武教授主持。
隋福民研究員在報告中厘清了三方面内容:第一,經濟史的學科特性。經濟史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融合了經濟學、曆史學、地理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從而可以多角度探讨曆史上的經濟現象。經濟史學科不僅關注生産的物質條件,也研究生産的社會關系。因此,要用一個綜合的視角來理解經濟史,并基于更廣闊的社會和時空背景來考量。第二,經濟史研究的疊代過程。每個時代都為經濟史研究貢獻了新的視角、方法和理論。随着方法論的不斷完善、新數據的大量使用,我們對經濟問題的理解可以進一步深化。第三,經濟史研究的創新。新的研究方法,如量化曆史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經濟史研究起到革命性作用。創新方法推動了傳統研究視角的轉變,也為揭示經濟活動與社會發展之間複雜聯系提供了新工具。此種創新不僅是學術探索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史學科持續發展和保持活力的關鍵。

在與談環節,李曉教授認為經濟史學科成立前的曆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中國漢代甚至更早。他提到《貨殖列傳》中詳細記錄了早期的經濟活動和商業實踐,說明經濟史在中國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曆史,這為現代經濟史學科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源和研究基礎。
巫雲仙教授從世界經濟史的視角展開讨論。經濟活動的全球互聯不是近現代的産物,而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古代絲綢之路,展現了世界各文明間的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她認為全球經濟互聯對于形成今天我們所知的經濟格局起到決定性作用。
嶽清唐教授從經濟史的史料來深化讨論。他認為無論是手稿、會計賬簿還是稅收記錄,這些史料都是理解過去經濟結構與社會組織的關鍵。他進一步讨論了如何利用史料來構建分析框架,進而有助于我們理解曆史上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
王強教授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進行讨論。他認為經濟史學科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與其他學科如考古學、人類學、統計學、曆史學的交叉合作。多學科融合為解讀經濟史提供了更多元的視角和方法,使得經濟史研究不僅限于經濟學的視角,而成為一種多維度的探索。
熊金武教授在與談環節中,首先對隋老師帶來的精彩報告表示衷心的感謝。隋老師的報告闡釋了經濟史學科的疊代與創新,還展示了經濟史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的新突破。在對經濟史學科的理解方面,熊老師強調,經濟史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經濟結構、文化認知以及人們行為模式的曆史演變。通過對經濟活動的曆史考察,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與未來走向。
隋福民研究員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讓大家對經濟史學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會師生表示收獲頗豐,學術視野得到拓展,講座氣氛融洽和諧,學術講座圓滿成功。

文圖/企業史研究所
審稿:熊金武
審核: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