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共同作用下,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經曆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新質生産力以其革新性力量,正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關鍵所在。
2024年4月10日下午兩點,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先生應邀來到伟德客户端産業經濟系,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新質生産力: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專題講座。此次講座不僅前瞻性地探讨了新質生産力的未來發展,還深入剖析了其概念框架、構成要素,以及對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
講座在産業經濟系系主任李超教授的主持下拉開序幕。李教授首先對劉典副研究員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他在中央政策、産業互聯網及數字經濟治理等領域的卓越學術貢獻。
劉典老師作為該領域的權威學者,不僅在學術上建樹頗豐,還擔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戰略與宏觀研究項目主任,以及知名期刊《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的總編輯。他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富有洞見和啟發性的講座。
在講座中,劉典老師詳細闡述了新質生産力的内涵和特點,分析了其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他強調,新質生産力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更是社會制度、文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産物。因此,要充分發揮新質生産力的潛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協同推進。

圖1 産經師生參加學術講座
講座伊始,劉典老師以深邃的洞察力回溯了中國經濟生産力的演進曆程。他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正席卷各行各業,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生産力創新浪潮。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中,傳統産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進行自我革新與升級,逐步打破舊有生産模式,提升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同時,新興産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以其高附加值、強創新力和廣闊市場前景,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支柱。
随後,劉典老師将講座引向核心議題,對“新質生産力”進行了深入剖析。他強調,新質生産力并非單一概念,而是由多達56個相互關聯、互為支撐的概念集群構成,展現出内在的豐富多樣性和複雜交織性。這些概念涵蓋了技術創新的前沿探索、産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人才培養體系的革新、創新環境的營造以及政策扶持機制的完善等多個層面。
劉典老師指出,新質生産力的提出,不僅是對當前中國經濟生産力發展狀況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它将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此次講座為伟德客户端産業經濟系的師生們提供了深入了解新質生産力的平台,也為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學術活動,為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圖2 24年4月學術講座圓滿舉辦
文/産業經濟系:王天洋
審稿/李超
審核/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