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校外專家同講一個專題,三所高校的研究生同在一個課堂,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和收獲?
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下午,上海環翼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及産品生态設計與可持續供應鍊平台“一米一社區”的創辦者兼CEO龔萬彬先生,應邀走進葛建華教授的“環境經營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課堂,同時到場的還有中國包裝總公司科技處許衛紅處長、中瑞國際集團首席注冊會計師孫興華先生。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天津大學的研究生也慕名特意趕來,與我校研究生共同聽葛老師和三位專家分享“綠色産業鍊的價值共創體系”的精彩内容。
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已擺在我們面前,中國将來的發展是先污染還是先治理?同學們作為未來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如何引導企業去制定包含綠色價值觀的發展戰略?在政策研究方面,又應該如何引導企業發展?……龔總以這些問題引發大家思考。事實上,如果在産品設計階段就實施綠色管理,能夠避免80%的環境問題,關鍵是企業戰略如何選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隻是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同時也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環境損益可以可量化。
龔總以自己在西藏騎行的經曆做類比,指出國内綠色企業所處的生存環境“缺氧”,即缺乏沒有消費者基礎,企業的綠色該怎麼實施?如何通過綠色金融與銀行對接?企業、高校和政府該如何合作推動綠色價值鍊?考慮到這些現實因素,龔總及其公司和可持續供應鍊平台“一米一社區”,正在努力打造并積極傳播的綠色戰略實施方案,包括綠色生态設計體系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縱深垂直的綠色供應鍊建設、綠色産品打造以及産品環境聲明。
龔總以他豐富的經驗和全球視野,詳細介紹了如何打造綠色的價值鍊。第一,讓價格體現綠色價值,綠化指标、量化環境成本等将都有助于環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結合,統一綠色産品市場。第二,讓人人能記住綠色産品,将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和焦慮轉換成購買力,通過生命周期評價(LCA)和産品環境信息聲明(EPD)來增加産品透明度,塑造綠色品牌影響力。第三,綠色戰略與創新,從政策,經濟,技術,人才,市場等多方面入手,以價值創造為指引實現綠色市場轉型。第四,綠色價值最大化的模式。一米一社區就是采用“政府政策驅動+市場教育驅動+創新價值驅動”,将綠色金融、商業模式、産品技術革新、市場及溝通渠道、客戶支持與服務等融為一體,通過多種功能集合來推動綠色産業發展。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有綠色設計的托盤托管,綠色制造之綠色設計與供應鍊平台建設,如牛奶和生物制劑的成功示範;在工藝創新方面,如一枚戒指的綠色供應鍊管理和綠色包裝提升(關注碳排放)均達到綠色效果;在産品創新方面,如更環保的液壓電梯;在綠色市場建設方面,保溫材料、塑料地闆等産品的綠色産品評價标準和可信度建設都取得了成果。瑞典從餐桌到農田的共創綠色價值鍊嘗試,都有可喜的成果。

在四十分鐘的互動環節中,從事環境審計和環境會計研究十多年的孫興華先生、中國包裝總公司的許衛紅教授現身說法,引導同學們熱烈讨論,分享觀點。孫老師特别闡述了綠色會計,綠色審計、綠色經濟和綠色GDP等概念。許處長以生動風趣的例子,談起自己多年來倡導環保行為的心得體會,希望每個同學都作一粒綠色的種子,從自身做起來影響身邊的人,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生态文明建設的隊伍中。
同學們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有一些同學感動于三位嘉賓兢兢業業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的精神;另一部分人認為可以從自己和身邊人做起保護環境,但同時也需要一個商業模式,利用市場的力量去更廣泛的促進環境保護,例如可以發動各大地産公司的物業部門和學校來做這個活動,不僅僅是一筆經濟收益,而且對于他們的綠色小區、宜居環境也是一個很好的賣點,更能體會公司的社會責任。也有同學認為綠色理念現階段面臨很多方面的困難,盡管政府已經在通過政策來推動環保進程,但是群衆普遍的環保意識缺乏,所以綠色理念的宣傳和教育普及是非常必要的,隻有當消費者願意購買綠色産品,才能形成一種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在綠色價值上的良性循環。
這堂多方參與、互動十足的研讨課,使同學們充分了解了環境經營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在現實中的具體結合形式,既是“産學研三位一體”探讨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有益嘗試,也是學校“跨學科、雙一流”研究生課程建設的積極實踐。課後,葛老師和專家們就高校參與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的具體形式進行了交流,倡議多方聯合發起“一米一綠色校園創業競賽活動”,通過學科交叉、産學研結合的跨界互動,推進綠色校園、生态校園建設,支持學生的綠色創業。

龔總介紹“LCA生命周期評價”,通過數據從産品設計開發到廢棄處理的每個環節中實施環境管理和環境評價。

許處長講解生活中的環保小例子。

孫興華首席會計師在回答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關于環境審計的問題。

氣氛活躍、收獲滿滿的企業家課堂。
圖、文:徐會(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