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由法商管理系主辦的第五期法商青年學術沙龍暨第十七期法商系研究生讀書會順利召開。伟德客户端劉志雄副院長,法商管理系許恒、孟令星、華憶昕、唱小溪、劉彪老師和二十多位同學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了這次活動。
本次沙龍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法商系碩士研究生在提前閱讀2019年諾獎獲得者阿比吉特·班納吉所著《貧窮的本質》的基礎上,針對貧窮問題分章節向參加沙龍的老師和同學進行了彙報,并針對性探讨了貧窮的理論問題,貧困人口的健康問題和教育問題。

王雅琪的報告主題是“如何讓窮人做正确的事”,主要圍繞三個部分:一是人們對貧窮的态度,讓我們深入思考何為“貧窮”;二是在實踐中如何讓窮人去做正确的事,主要的方法有激勵機制、思想教化和默認選項;三是有關自己的思考,在扶貧工作中家長、學校的一些觀念值得我們反思。
孫睿瑾的報告主題是“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她對本書的作者背景以及書中的實驗案例做出了詳細的展示,對一些聽起來理所當然的扶貧觀念提出質疑,引發老師同學們的讨論,最後結合中國的實際扶貧工作情況介紹了“十八洞村”的扶貧案例。
孫博喬的報告主題是“教育的貧窮陷阱”,主要針對教育方面的扶貧問題進行展示,分為教育扶貧的實際案例、政府的教育政策、實踐中的問題和教育重建的建議等四個部分。
劉志雄教授針對化解貧困的短期和長期問題進行了提問,認為應該采用不同的措施。華憶昕老師認為貧困問題的解決不光是經濟問題,還需要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配合。唱小溪老師表示本書的作者做了長期的實地調研,這種探究方法值得社科工作者借鑒。
主持人劉彪講述了在新疆支教時的真實案例,又引發了老師同學們講述自己的扶貧工作經曆,讓大家了解了更多真實具體的扶貧問題。接着他也針對什麼是貧窮、如何看待貧窮問題、我們能為貧窮做些什麼三個話題和大家進行了讨論。
許恒副教授則點評到,貧困可以理解為廣義的貧困和狹義的貧困。傳統的貧困都是通過實際購買力來表現的,這種方法也更容易量化和作為“貧困消除”的指标,廣義的貧困是在基本物質基礎上的理想、滿足,如果缺乏這些滿足實際上也是一種貧困狀态。他認為這兩者之間的橋梁就是教育,基礎貧困後各個國家也都開始關注教育問題,他提出中國教育問題的兩個方向性思考,一是通過教育扶貧,既要扶智也要扶志;二是教育産業既有兒童教育也應該有更多的成人、父母的教育政策。
活動第二部分,由許恒副教授以《林下經濟——鄉村振興的理論機制與實踐路徑》為題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從産業的角度和大家共同探讨了鄉村振興問題,我國提出的“林下經濟”就是在我國森林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以期通過充分利用林下空間,拓展林業産業發展的空間。他總結道,林下經濟強調在盡可能使用“閑置”森林資源創造經濟效益,同時避免對現有林木資源的破壞,維護并保持了生态效益的發展,林下經濟有四個需要注意的因素,即要素禀賦、經濟效率、産品市場和政府補貼。

劉志雄副院長最後總結到,“同情是任何人的天性”,今天我們選的貧困話題,非常現實且重要,既有助于我們的學術思考也有助于構建我們的人格。
這次沙龍既充滿人文關懷,也有專業讨論,參加沙龍的老師和同學都表示很有收獲,大家表示将針對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問題進一步展開研究。
文、圖/孫博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