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下午四點,經濟系學術導師黃立君副教授帶領她所指導的本科生線上(騰訊會議)召開“420讀書計劃”經典閱讀分享活動。參加本次讀書分享的學生有:2019級的李佳靜、劉佳鑫、李睿鑫、楊濟玮;2020級的馮藝帆、梁衛潇、吳佳潞。

在讀書分享之前,黃老師詢問了大家在過去一個月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介紹了劉佳鑫同學成功獲批北京市創新訓練項目的經驗,鼓勵大家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積極并勇敢地向老師尋求指導和幫助。
在接下來的讀書分享中,2019級李佳靜同學報告了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共同完成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除了作者生平和著作的主要内容,她特别着重介紹了第一章的統領性作用,即作者在第一章提出的兩種觀點:“承認‘貧困陷阱’”和“不承認‘貧困陷阱’”,而後她總結出作者對貧窮問題不同方面的展開實質上就是在探讨援助是否會改善人們貧窮的狀況。接下來,她分别就窮人的食物問題與窮人的謀生手段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李佳靜同學還運用本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的扶貧工作進行了自己的闡釋。
2020級馮藝帆同學分享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她本次介紹的重點在于《資本論》的寫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閱讀方法。她通過幾個故事的講述,生動地闡述了《資本論》創作的背景,并且通過對相關文獻和作品的閱讀,她認為就閱讀而言,因為《資本論》的邏輯非常嚴密,所以應該連貫地讀,按順序讀,不要跳讀。
2019級劉佳鑫同學閱讀了米爾頓·弗裡德曼撰寫《貨币的禍害》。他選擇了書中一個有趣的例子——雅浦島的故事展開叙述,通過對例子的分析引出了結論:人們對于貨币的觀念往往是建立在神話、習俗的基礎之上的,貨币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信用關系而不是商品的價值。
2020級梁衛潇同學讀的是德隆·阿西莫格魯教授和詹姆斯·A.羅賓遜教授合著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她總結出了本書的核心問題是認識到美國與其他國家貧富差距為什麼存在以及它們由什麼引起,從而思考如何改進仍舊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的生活。梁衛潇還為大家介紹了包容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經濟制度、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經濟制度等概念,并結合國家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
2019級李睿鑫同學閱讀的是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他認為這本書提出的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蕭條的原因有三:首先,“三駕馬車”沒有動力,“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出口情況惡化;國内高賦稅限制了内需的擴大;官僚社會體制下,政府盲目投資基建工程,沒能使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其次,銀行信用體系崩潰,泡沫經濟的破滅使銀行有了巨額不良債權,而随着各大銀行醜聞的曝光,銀行業産生了嚴重的信用危機。最後,日式公司人事制度失靈,日本沿用多年的“年功序列”和“終身雇傭”制度已不能适用現在信息産業中國際分工的構造變化以及新興國家制造的超低價沖擊,但是勞資雙方對改變人事制度都顯示出極度的恐懼。在分析完以上原因之後,李睿鑫同學還結合恒大的案例對我國房地産産業進行了思考。
2020級吳佳潞同學閱讀了理查德·A·波斯納的《法律的經濟分析》。她給同學們介紹了波斯納提及的經濟學的推理本質以及經濟學的三項基本原理,即需求規律、替代價格或機會成本、市場交換下資源總會趨于其最有價值的使用,進而介紹了波斯納倡導的法學研究既要關注公平,也要關注效率的主要思想。她還對波斯納如何回應學術界關于法律的經濟分析的質疑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2019級楊濟玮同學分享的是鄭永年所著的《中國模式》,這是他第二次閱讀本書。楊濟玮同學主要向同學們分享了作者的研究邏輯。他認為作者的研究主要有三個層面:首先是中國模式的文明性,中國曆史悠久,積澱了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獨特的文化,因此形成了中國模式的核心,即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模式;第二個層面是中國的改革模式,作者通過經驗觀察,得出結論中國改革要分三步走,即先經濟改革,再社會改革,後政治改革;最後作者從具體的政策層面來談論中國模式,探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各種政策,例如“抓大放小”、“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等。
本次讀書會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同學們各抒己見,老師不時點評。黃老師肯定了同學們聯系實際和拓展閱讀的能力,也指出閱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收獲。相信讀書分享活動的一次次成功舉辦,同學們能從不斷的閱讀中提升自己,對經濟學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從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文/經濟系本科生2020級:馮藝帆
圖/經濟系本科生2019級:楊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