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中午12:40,經濟系學術導師黃立君副教授帶領她所指導的本科生,通過線上騰訊會議召開“420讀書計劃”經典閱讀分享活動。參加本次讀書分享的學生有:2020級的馮藝帆、梁衛潇、吳佳潞;2021級的車晨曦、龍佳、潛子星。

在讀書分享之前,黃老師關切詢問了各位同學最近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和疑惑,之後開始了經典閱讀分享。
本期閱讀書目為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黃老師布置讀書任務之初,要求同學們結合我國的脫貧攻堅實踐進行閱讀,一方面讓同學們了解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在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偉大成績,另一方面讓同學們體會獲得這種舉世矚目成就的不容易。
2021級車晨曦同學首先就窮人的因病緻貧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書中描述了這種現象:窮人對疾病風險的抵抗能力比較弱,且在維持自身的生計上都會有一定的困難,一旦家庭成員患上重大疾病,高昂的治療費用會一下子擊垮這個家庭。但是窮人對這些疾病采取一些預防措施的意願比較低。對上述情況晨曦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心理沉默成本的概念,比如購買醫療保險這種對未來起作用的商品,現在看來就是一個沉默成本。其次是特定人群的信仰,他們可能更傾向于本地的醫療機構,而對公益的,提供低費用服務的一些醫療機構沒有高信任度。然後是信息的偏差讓他們沒有把錢花在真正應該花的地方,所以才會導緻這樣的狀況。最後結合中國的實際,與老師和同學們讨論了我國醫療保險的高覆蓋率以及政府的一些有力措施。
2021級龍佳同學随後對“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是在政府還是在市場”展開論述。市場本身有一定的調節機制,尤其是在政府出現大量貪污腐敗或玩忽職守的官員時,市場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另外,扶貧是一種社會性的,帶有公共性質的事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用政府力量來脫貧是必要的,但那種宏大叙事的政策通常是不管用的,要把那種抽象的戰略方針轉化為一個個切實可行,具體明确,且易于讓老百姓理解和接受的政策。就比如中國的精準扶貧(以十八洞村的飛地經濟為例),在實施時首先明确扶貧對象,再對症下藥,因地制宜,制定最适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方案,成效顯著。
2021級的潛子星同學重點提到書中描述的發展中國家的學校對學生不具吸引力,貧窮家庭投入教育的花費比例不高現象。對家長來說,他們看重投資回報率,即如果覺得孩子受過教育之後不能帶來太多的回報,就不會送他們的孩子去參加系統化的學習,而是讓孩子參與勞動賺錢。對此這些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改進政策,使學校推出側重于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認知水平的課程,期間不斷地對孩子們的能力進行評估;在政府層面,加強經費投入,宣傳教育對個人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培養一些合格的救助性教師。關于教育扶貧,黃老師用幾組數據說明了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如何促進人力資本提升并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2020級的吳佳潞同學表示看了這本書之後,改變了對窮人生活的理解。她原以為窮人拿到一筆政府的資助後,可能會購買米、面之類的生活必需品或是一些能夠預防疾病的藥,而事實上他們會去買糖果等一些并不必要的“奢侈品”,因為這些是他們從未嘗試過的東西。佳潞同學向大家介紹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好花紅村實施的産業扶貧案例。國家在好花紅村深入實施了鄉村旅遊扶貧工程,推行“三變”改革,為貧困戶提供特惠貸、恒扶貸等金融政策支持,鼓勵貧困戶利用資金、土地等資源入股,參與旅遊經營并獲得分紅;依托好花紅布依文化,對當地人民進行技能教育培訓,使其成為特色商品的生産經營者;借助《好花紅調》的知名度,打造布依風情歌舞演出,用民族文化帶領群衆增收緻富,同時也增強當地文化自信。該案例說明:要想真正解決貧窮的問題的話,不能紙上談兵。應該去先實地了解一下窮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再根據他們的生活因地制宜地給出解決方案。
2020級梁衛潇同學跟同學們分享了書中描述的“窮人最關注的是對當下快樂的享受”現象。作者發現窮人賺到錢以後會第一時間去更好的餐廳、買一些口味更好的食物,甚至買電視、辦婚禮,而非購買那些雖廉價但能為他們提供長期生活保障的物品。這體現出窮人不懂得規劃未來,隻會享受現在擁有的,對儲蓄和投資認識較淺。窮人和富人的區别可能就在于信息不對稱,窮人并不知道怎樣是一條正确的道路。由此引出在扶貧方案上應首先從心理上說服窮人,讓他們認同這個做法。比如我們國家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會派一些駐村幹部去基層,在教他們該怎麼做之前,先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原因,讓他們産生要這樣做的動力,通過這種教育來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讓他們真正的意識到什麼是正确的。
2020級馮藝帆同學主要談及此書第一部分的内容,即與窮人有關的饑餓、疾病、教育和生育四個部分。她發現很多窮人不願意耗費高成本來健康飲食,預防疾病或接受教育。造成這種高成本的部分原因是一些政府的工作人員在實施援助的時候沒有動力去援助窮人,窮人沒有得到脫離貧困的機會,存在貪污腐敗現象的政府依舊無作為。這種惡性循環導緻他們更不願意脫離貧困。且富人在很多事情的決定上是默認選項,不需要去花費更多的成本去判斷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做這件事情。但窮人受經濟條件的約束,就必須要決定是否上學,是否接種疫苗。最後總結貧窮的本質,即造成這些人貧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信息不對稱;第二是對巨大壓力的緩解;第三是經濟風險很大,不易賺錢。
分享的最後,黃老師提醒同學們關注本書作者大量采用的随機對照實驗研究方法。作者在18個國家通過随機對照實驗方法獲得了關于窮人想什麼、需要什麼、如何做決策等的真實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回答“如何幫助窮人最有效”。這給同學們做研究作出了很好的示範。同時,黃老師還鼓勵同學們要學習本書作者敢于批判、敢于質疑的精神。關于“外國援助是否有效”,兩位作者沒有輕易相信以薩克斯為代表的“援助有效派”和以伊斯特利為代表的“援助無效派”,而是通過深入田野、大量調查,獲得屬于自己的結論。
本次線上讀書會持續了近80分鐘,期間同學們打開麥克風,暢所欲言,氣氛熱烈。黃老師不時提出問題和點評,參與讨論,啟發思路,大家在相互交流中進行思想的碰撞,收獲頗豐。疫情和寒潮沒有抵消我們參與讀書活動的熱情,也沒有覆蓋我們從一次次讀書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啟示。
我們終會在春暖花開時重逢。
文/經濟系本科生2021級:潛子星
圖/經濟系本科生2020級:吳佳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