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鵬薦語: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集團化和區域一體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中國跨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将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合作倡議,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然而“一帶一路”戰場在國際,戰役的準備卻在國内,中國的産能、技術、産品、裝備要想依托内地的結構調整,順利走出去,形成國際經濟的優勢互補,就必須從外向和内需兩個角度,把國際、國内兩個市場用新時代大循環思想有效結合起來。 5月23日晚6點30分,薊門論壇《新時代大循環理論與實踐》講座将全面總結中國過去四十年利用内外兩個市場優勢互補發展經濟的曆史進程,又會以史為鑒,充分探讨中國2020至2035年的對外開發韬略。 主講嘉賓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執行副會長王建教授,是中國沿海開放經濟大循環理論的第一提出者,更是國務院授予的“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專家”。沿海理論奠定了中國外向型發展理論基礎,之後才有了進一步的沿江開放和沿邊開放戰略。 30年前,國務院制定中國1990-2000十年發展規劃,王建教授參與過程中提出在沿海省份率先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利用當時亞洲四小龍及日本向外進行資本和技術裝備輸出的曆史機遇,發展外向型加工經濟,解決中國農村勞動力過盛的壓力,同時出口創彙購買先進技術,實現内地工業的更新換代。這個想法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贊許和批示,并形成了鼓勵沿海省份先發展的國策,時至今日,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市仍然是中國的經濟支柱。 我和王建相識恰恰是在1990年,我們當選全國青聯委員,晚上受邀主講國家經濟形勢,那時王建早已“一戰成名”,自然主講沿海城市“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我則主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國企改革。當年我們的講座大獲成功,30年後我們重新聚首薊門論壇,王建教授将會帶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建立在結構調整背景下,以擴大内需市場為基礎的“新時代大循環理論與實踐”,同時我還邀請了國防大學喬良将軍、北京大學曹和平教授參與點評,相信會是一場令人享受的學術饕餮盛宴。 伟德客户端院長 劉紀鵬 2018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