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鵬薦語: 全球經濟競争和挑戰下,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外向型拓展戰略,但練好内功,實現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内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仍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基本國策。 回顧40年改革進程,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通過拉動内需推動經濟增長;90年代,出口成為了主要經濟增長動力;21世紀前十年,中國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第二個十年則提出了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除了顯性的城市供給過剩,事實上,鄉村也面臨供給過剩的情況。農業的粗放式規模擴張産生了嚴重的負外部性,不僅造成了資源環境的破壞也帶來了食品安全問題,傳統的農耕方式已經無法适應新經濟。 農業危機尤其不容忽視,1986年蘇聯的農業危機正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之一。從曆次經濟危機看,農村都是承受危機軟着陸的基礎。自2003年以來,中央已經連續十五年把農業振興作為中央1号文件,對穩定“三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邁入新時代,人們正把注意力轉到農業産業化、農村公司化、農民股東化的鄉村振興戰略上。具體表現在農村土地的信托化、證券化與山林産業的産權經營與金融期貨産品開發相結合。三農與金融的結合充分利用了城市流動性過剩的資金與農林業高附加值的産品,是新經濟背景下中國立足内需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新思路,也是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最豐富的内涵。 5月30日晚6點30分,中信大講堂43期、薊門論壇第55講,邀請著名經濟學家溫鐵軍教授主講《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鄉村振興》,正是從上述戰略高度,提出中國農業4.0計劃,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内容。 溫鐵軍博士、二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首任院長,現任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糧食安全咨詢委員會委員,商業部、國家林業總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級單位顧問和中國農業銀行、新希望集團非執行獨立董事。 鐵軍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問題專家,曾多次向本屆和上屆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做中國農業發展的彙報,他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張,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國策。鐵軍著作頗豐,近年創作的《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解讀蘇南》等著作在國内外産生了重大影響。 我與鐵軍相識于上世紀90年代的山東淄博,那時我搞城市資本市場,他搞農村金融,共同為淄博農業基金和鄉村企業産權交易所獻計獻策。那次會議上,我驚訝于全國各地的農辦主任與他相逢稱兄道弟的情景,一個著名學者竟能跟全國地區甚至縣市一級的農辦主任“打得火熱”,因為他擅長把最複雜的原理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表達。當年“聽見蝲蝲蛄叫還不種莊稼了”,這句農民“土話”,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 相信本期薊門論壇必将是一場學術盛宴,值得每一位關系國計民生和具有戰略眼光的聽衆關注。 伟德客户端院長 劉紀鵬 2018年5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