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第十一期資本金融系教師學術論壇在海澱校區科研樓B215成功舉行,資本金融系全體教師和金融學及金融專碩2019級研究生出席本次活動。本次論壇的主講教師為李泳教授,她講授主題為《關于風險的早期預警》,并通過對主題進行延伸拓展,對論文撰寫的創新性提出建議和指導,與其他教師和同學進行思想交流,最後,與會師生共同分享對金融理論學術研究的心得與感受。

首先,李泳老師結合金融發展的前沿動向,告誡同學們不應當固步自封,而應該充分拓展閱讀的廣度,實現金融與多學科的交融。比如行為金融學就同時涉及心理學、社會學與金融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對同學們融會貫通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此外,李老師還就如何實現創新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認為我們當下應該夯實對現有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創新。
李泳老師給大家介紹了現有的兩種銀行業危機的早期預警指标,一是信貸-GDP比率,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歐盟委員會利用信貸-GDP比率來考察宏觀經濟失衡的持續性;二是信貸-GDP比率缺口,國際清算銀行以信貸GDP比率缺口為基礎提出了資本緩沖方案。緊接着,李泳老師聚焦信貸比率缺口,介紹了兩種常規的求法,時間回歸法和HP濾波法。在介紹完常規求法後,李泳老師從三個角度解釋了當前指标的局限性,一是不能解釋不同國家結構上的差異,二是信貸通常滞後于商業周期,三是與曆史趨勢之間的偏差會進一步加劇滞後的程度。于是,基于信貸比率與人均收入存在Gompert曲線型關系,并考慮到經濟結構變化,李泳老師提出了結構信貸比率缺口的推導與計算。最後通過定性定量多角度比較,結構信貸比率缺口的指标優于現有的指标,對未來預測銀行業危險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李泳老師的分享,不僅讓與會師生了解了銀行業預警指标的計算方法以及缺點不足,促進了我系教師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繁榮;更讓同學們學會了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尋找自己的創新點,如何對已有的研究體系進行修正和改進,為大家在金融研究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的支持,從而為同學們的學習以及論文的撰寫提供了建設性的指導。至此,資本金融系2019年教師學術論壇畫上了圓滿的句号。